循环经济产业深度研究报告:碳中和与双循环的双重裨益【节选】
发布时间:2021/7/16 17:01:47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强调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特征是低开采、 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对我国而言,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以下两方面的重大意义:
(1)从“双循环”视角来看,循环经济有助于提升内循环效率,同时提升外循 环中我国在国际产业链中地位,减少稀缺原材料的对外依赖;
(2)从“碳达峰、碳中和”视角来看,大力推广循环经济,通过减少高能耗的 原料加工环节,来实现单位产品碳排放强度的降低。
循环经济的核心在于:将使用过的产品的后流通渠道进行优化,对可回收、有价 值的材料进行再利用。材料的再利用价值和渠道、再制造成本是评价全生命周期经济性的核心;因此,政策对于再制造产品认证、渠道的约束与监管是必要措施。
(1)制造端:通过减少或替代高能耗的原料加工环节减碳,材料再制造能力是 核心竞争力,原料保障、定价权是基础,再制造产品的认证需要政策支持。
(2)渠道端:可通过回收材料循环赚取价格差,但渠道的约束与监管若不健全 或无法将成本内部化,渠道建立的成本、商业模式的打通压力则会较大。2021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 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加强再制造产品认证与推广应用。建设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促进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
(1)到202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初步形成;
(2)到2035年重点行业、重点产品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水平。
按照商务部的统计口径:主要的再生资源包括废金属(废钢、废有色金属等)、 废塑料、废纸、废轮胎、废玻璃、废纺织品,废弃电器电子产品(以空调、洗衣 机、电视、冰箱和电脑等“四机一脑”为主)、报废机动车、废电池等。
(1)废金属、废塑料、废纸、废轮胎、废玻璃、废纺织品等可以作为制造端再 生产的原料,其与大宗商品市场运转逻辑类似;
(2)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机动车、废电池包含各类资源成分较多,是获得 上述再生资源的部分来源;保证材料回收、利用、再制造的有效流转是实现商业 逻辑的核心,渠道正规化更为关键。
再生资源回收能力、利用效率则体现了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水平。2019年可再 生资源回收量达到3.45亿吨,同比增长7.1%,比2011年已经翻倍。根据中国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数据,在我国2021-2035年GDP年均增速5.5%的情景假设下,得出可再生资源回收量将以6.55%的年均增速提高,从2019年的3.45亿吨提升至2035年的8.08亿吨。
从再生资源回收结构上看,废钢、废有色金属(主要是废铝和废铜)、废纸、废 塑料等无论是在回收量(合计占比超过90%)上还是回收价值(合计占比超过95%)上,均位列前四。
下期我们将重点讲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过程及如何减排;细分到各个行业不同的生产工艺体现的减排和减排量则不尽相同。